以农民视角谈精准脱贫与激发乡村活力
——记2018年精准扶贫回乡调研
报告执笔:
谭 静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公共资产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
参与调研:
张学升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郑 炜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党的十九大把深入推进脱贫攻坚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把精准脱贫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之一;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为新时代农村发展立起了新的历史坐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新的战略指引。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谭利伟、财政科学研究院谭静曾于2016年发表文章《回乡偶书:我农村老家的变化是这样的》,文章以图文方式描绘了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谭家小崔村近20年来村容村貌变化,文末指出“谭家小崔正面临着村两委换届,人们期待着新的带头人能够一如既往有能力、毅力和魄力带领全体村民在新的更高起点上乘风破浪、更上一层楼。”两年过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谭静、张学升、郑炜再出发,以山东省、贵州省等地农民为调研对象,采用更为全面的视角、更加开放的态度以及更加新颖的方式展开2018年 “回乡调研”:
一、精准脱贫关键要“脱去穷根、激发斗志”
幸福都是奋斗得来的,在脱贫攻坚、奔向小康的路上,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必须拔掉穷根,靠劳动和奋斗方实现梦想。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原则。即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依靠农民的内生动力,尤其是促使那些具备劳动能力的贫困主体认识到幸福生活是靠奋斗得来的,而不是“蹲在墙角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同时,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农村风气很重要,向上团结的村风民气会发挥巨大的正向示范带动效应;萎靡颓废的村风民气则会诱发坐吃山空的衰败迹象。正如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谭家小崔村一位村民说道的:“现在村里特别贫困的人家几乎没有,特别懒的也没有。看到别人家都努力干活过好日子,一些原来懒的人也就被带动起来了。”
除此之外,一些贫困户反映:政府帮我们脱贫,给头羊不如教给我们一些新技术、新本事,给点钱不如帮我们把孩子培养起来。由此可见,在脱贫攻坚道路上,政府及相关部门需要思考和落实的不仅是帮扶与否的问题,更是如何帮扶的问题?即如何帮助贫困户脱去穷根、重拾信心、激发斗志、提升能力,变“政府要我脱贫、要我奔小康”到“我要脱贫、我要奔小康”。各级政府要始终明确贫困群众才是脱贫攻坚路上的真正主体,政府需要在长效政策支持、制度平台构建、发展环境创造、发展方式创新等方面下功夫。另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大力发展高等、中等职业教育,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尤为关键。
二、谁来振兴农村?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随着有线电视、手机以及互联网技术在农村的广泛应用,新时代农民了解外部世界的意愿越来越强烈,更多的农民尤其是新生代农民选择走出大山、走出农村,农村人口流失严重。山东省安丘市景芝镇村民表示,近几年村里出去上学的大学生多了,在外面工作的多了,在县城买房的也多了,现在村里剩下的大多是四五十岁以上的老人,也很少听见孩子们打闹了。
同样,贵州省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新桥村外出务工的人口逐渐增多,村里住宅“十室九空”,大量土地长期撂荒。当地村民介绍,村子里留下的大都是老人和儿童,还有一些大龄未婚男。调研结果显示,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村大龄男青年择偶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边远偏僻民族山区更是如此。农村大龄青年择偶难已成为扶贫攻坚过程中社会潜在的不安定因素,需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针对以上调研结果,农村人才流失严重,人才缺失已成为制约农村社会发展的瓶颈。面对伴随中国城镇化的进程而出现的农村优质人力资本的净流出事实,“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强”不应仅是口号,更需要一批爱农村、爱农民、懂农业的人来推动和落实。因此,振兴农村关键在实用人才的培养。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即既要在农村农民中挖潜,着力塑造培养一批助力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业产业工人,实现农民从传统角色的蜕变;也要挖掘传统农耕文化的精髓,打造一批传承、保护和发展传统农耕文化的继承人;更要激发社会力量的热情,鼓励更多社会精英“衣锦还乡”回归农村、发展农村;同时要尝试以激励约束机制鼓励更多公务人员回到农村老家挂职任职;加大通过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培养现代创新型农业产业科学家、实业家、实干家的力度;尤为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作用和引导作用,鼓励更多有为青年加入农村党组织建设中。
三、重塑农村的吸引力和活力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可以说,“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关键是拿什么吸引人才?拿什么留住人才?乡村振兴战略不是朝夕之举,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气魄和决心,全方位重塑农村吸引力和活力。
(一)小厕所关系大民生
为什么很多北上广的漂族们宁愿住城市地下室也不愿回到老家?很多回农村老家过年的“城里人”甚至选择到县城住酒店,也不在村里上厕所冻屁股?村里老人感慨:“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回来,光是上厕所就把他们挡在外面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基层考察调研过程中,多次提到农村厕所改造问题,详细询问村民使用的是水厕还是旱厕,在视察村容村貌时也会详细了解相关情况,强调“小厕所、大民生”。2017年1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其中一项主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农村改厕工作。“厕所革命”,不是小事,而是事关农村整体形象和未来发展的民生大事,当依托农民、政府、社会、市场力量聚力推进。
(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农村留住人才的基本条件
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基本硬件条件,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则是乡村振兴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根本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几乎所有的自然村都已基本实现通公路、通电、通电话,自来水、天然气、宽带网络等便利的生活设施也已进入农村。
早在 2008 年,山东省潍坊市景芝南片就开始村村通修路,主路修成了水泥路,初步缓解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状况。2017 年,景芝镇南片重新启动道路硬化工程,将破损的水泥路修建成为沥青路。同时在村容村貌方面,新增垃圾桶,并聘请了专门负责清洁的保洁员。村民们纷纷表示,道路平坦了,环境优美了,心里也舒坦了,老百姓的日子也可有奔头了。现在家家户户都不骑摩托车了,电动车和小汽车在路上跑得可舒服了。路修好了,咱们的粮食、大棚蔬菜都容易运出去了。就是娶媳妇,人家看咱们村容村貌好了,也愿意嫁过来……
看到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很多人萌生了回老家的想法,但真正要回去还要经过一系列思想斗争。卫生院建得很漂亮,但缺少好医生;垃圾桶摆了不少,垃圾焚烧却还是就地解决;村里建了图书馆,应付检查很少用;健身器材很惠民,但少有维护和保养;网线虽然进了村,网费不低网速慢;学校建得很气派,关键缺少好师资;村里也没有麦当劳和电影院……
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必须要扭转农村人力资本净流出的现状,吸引更多更优质的人力资本进入农村、扎根农村、发展农村。而人力资本的回流或者逆流是与公共资源的回流或逆流、农村公共服务质量的大幅提升、乡村文化建设等密切关联、互为因果和驱动的。
政府应当通过公共资源配置均衡机制吸引更多优质人力资本回流,继而带动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跨越前进和推动乡村振兴目标的更好实现。现在财政制度建设强调的是在国家治理体系框架下以更加灵活的机制推动公共资源要素更加公平、合理、高效的配置,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大财政理念和大资源配置观。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现代财政应跳出传统收支理念,通过创新支持理念、支持方向、支持方式引导更多优质资源资本流入农村。
(三)以科技创新支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很关键
谭家小崔村一位在外打工的农民表示,谁都不想背井离乡,但为了让日子过好点、孩子生活好一些,只能出去打工, 现在农民纯靠种地不赚钱。山东省安丘市景芝镇一位农民大伯给出的一笔种地账印证了这一点:景芝镇主要农作物是小麦和玉米。就2017年收购行情来看,玉米价格 8 毛左右一斤,小麦价格 1 块 2 毛 5 左右一斤,假设一亩地能收 1200斤玉米,1200 斤小麦,大概一年每亩收入在 2400 元左右。拿种小麦的成本来说,耕地、种子、播种、化肥、农药、浇水,这些加起来大概 600 块钱左右,玉米成本和小麦成本基本差不多,也算 600,加起来就是1200 元钱。要是天再旱一点,多浇几次水,成本上来了,产量下来了,赚的钱就更少了,现在人家把地承包出去,一亩地能承包费大概 800 元,算上这个钱,种一年粮食最后也就剩下 400 块钱。再如贵州山区耕地稀缺,在扣除一定口粮的情况下,粮食亩赚400~500 元。由此可见,农民单靠种地脱贫太难。一方面需要支付不断增高的家庭生活成本、教育成本、医疗成本;另一方面则是农村没有足够好的产业承载,与劳动力市场无法匹配;这都导致了农村人才外流情况的出现。
但并非投资农业就是赔本买卖,只是农业尚未很好地与二三产业形成技术创新支撑的融合发展格局,农业的附加值尚未被充分挖掘激活、高端农产品的生产还没形成气候。因此,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培育特色现代农业产业、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着眼消费升级而进军农产品产业链高端生产,同时打造现代化、产业化、智能化、科技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重塑农村吸引力的关键,也是新时代让“种地人”更有赚头、更有奔头、更有甜头、更有劲头的关键。
(四)农村土地产权是活力之源
土地是农民生产生活的根。随着农村劳动力外流,许多农民守着农地与宅基地,既不能变现也无力劳作,土地并没有为其带来财富。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有利于激活农村的各类要素的潜力,是站在新时代背景下,农村焕发活力、农业重获生机、产业回流发展、农民增收富裕的关键所在。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助于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同时也是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现代化运营的关键。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可以很好的盘活“沉睡”的农地,让那些不愿种地的人或者不善种地的人把土地流转给种地能人、大户或者产业组织,自己则以租金或股金获益,也可以同时成为农业产业工人而获取工资收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为更多资源资本进入农村、支持农村发展打开了通道。
贵州农村一位农民看中了村里长期撂荒的土地,借着政策推进,开始跟村民们谈起土地流转来,每亩 400 元,长期租种10年,用来种植白菜和桂花树。该户农民打算租 100 亩左右,现在已经签约 80 多亩。但是,当年菜价市场有波动,2015 年种菜赚了 5 万元,2016 年种菜亏了 2 万元。
当然,这也是目前农村以个体推进农地流转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因此,如何实现与农业产业组织或者农业产业企业的合作而进行公司化、组织化运营是下一步农地流转后提升运营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从现实情况来看,部分农业企业反映,回到农村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化、公司化、现代化、产业化农业过程中,会遇到因农民自身素质问题而出现公司资产流失。同时,在土地流流转过程中,部分农民固守传统思维、不愿意流转土地,如部分农民担心,土地承包权流转出去以后还能不能收回来?土地流转出去是不是继续种粮食?山东省潍坊市景芝镇一位农民认为,我这一辈子都种地了,有一亩地种着,起码饿不着,农民就是以地为生,没了地就没了根。因此,在农地流转问题上,农民的传统思维需要转变,农民的担忧也不得不重视,需要各级部门辩证长远地看待农村土地流转问题。
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要充分尊重广大农民意愿,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把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打赢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人是第一要素,要从思想上行动上拔掉“穷根”,激发斗志;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础、生活富裕是根本、摆脱贫困是前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着力探索并形成城乡均衡发展的货币资本、人力资本以及土地、产业、文化等资源要素双向流动机制,重塑乡村吸引力和活力。